2025年作文题以“长江-成长”的隐喻体系为核心,考生需通过真实细节+意象化表达展现对成长阶段性的理解。备考时可参考“挫折→挣扎→突破”的三段叙事模型,注重情感递进与主题升华,避免空泛议论。
“长江一路向东,在不同地段呈现不同的姿态:在群山间曲折蜿蜒,在峡谷中奔腾激荡,在平原上昂扬奔放……成长也是如此。”
要求:自拟标题,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记叙文,不少于600字,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或抄袭。
二、核心立意解读
材料通过长江的三种形态隐喻成长的阶段性特征:
“群山间曲折” → 成长中的挫折与迷茫(如学习瓶颈、人际矛盾);
“峡谷中激荡” → 突破困境的挣扎与坚持(如刻苦训练、心理抗争);
“平原上奔放” → 突破后的自信与舒展(如比赛获奖、克服恐惧)。
核心立意:强调成长是动态过程,需以积极心态面对不同阶段的挑战,最终实现自我突破。
三、选材方向建议
考生需从真实经历中提取与长江意象对应的成长故事:
学习技能类:
初学乐器时指法生疏(曲折)→ 考级前高强度练习(激荡)→ 舞台表演时的从容(奔放)。
心理成长类:
转学后的孤独(曲折)→ 主动参与活动破冰(激荡)→ 收获友谊的温暖(奔放)。
自然体验类:
登山途中的疲惫(曲折)→ 暴雨中坚持攀登(激荡)→ 登顶后的豁然开朗(奔放)。
四、结构模板参考(“三幕式”框架)
开头:以长江意象引入个人经历(如“江水在夔门撞击礁石的漩涡,像极了初二时我被数学试卷困住的夜晚……”)。
中段:分阶段叙述成长过程:
曲折:详写挫败感(如考试失利、被教练批评);
激荡:刻画坚持细节(如熬夜解题、加练游泳);
奔放:描写突破后的状态(如比赛中的从容)。
结尾:回归长江意象,升华感悟(如“群山教会江水迂回,峡谷赋予它力量——成长中的坎坷,终将汇入生命的辽阔”)。
五、评分关键点
意象关联:需将长江三种形态与成长经历紧密对应,避免机械套用;
细节真实:通过动作、心理等描写增强感染力(如“草稿纸堆成小山”“琴键上的泪渍”);
主题升华:结尾需点明“挫折的价值”或“坚持的意义”,避免空洞口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