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高考作文命题凸显三大转型:从单文本到跨文本整合(全国Ⅰ卷)、从个人抒怀到社会责任(全国Ⅱ卷“赠梦”)、从工具理性到人文反思(上海卷“传世文章”)。考生需构建“大历史观+微叙事能力”,在科技浪潮中坚守人文温度,在全球化中淬炼文化自信,方能在思辨与情感交织的考场中脱颖而出。
一、全国统一命题卷
全国新高考Ⅰ卷(适用10省:浙/鲁/苏/冀/闽/鄂/湘/粤/赣/皖/豫)
题目:基于老舍《鼓书艺人》、艾青《我爱这土地》、穆旦《赞美》选段,围绕“沉默·嘶哑·血手”意象展开联想。
内核:重构抗战文学的民族精神谱系,呼应抗战胜利80周年。要求考生挖掘“蛰伏-呐喊-献祭”的精神进阶链,关联历史牺牲精神(如林觉民《与妻书》)与当代奉献案例(如抗疫医护、戍边战士陈祥榕),同时批判流量时代对苦难的消费。
全国新高考Ⅱ卷(适用17省:川/晋/滇/藏/渝/蒙/陕/吉/桂/甘/辽/黑/黔/新/宁/青/琼)
题目:以“梦的赠予”为主题,结合古诗中的梦意象(如陆游“铁马冰河入梦来”),探讨个体梦想与集体价值的交融。
内核:推动梦想从“私域”向“公域”转化,要求考生关联文明传承(屈原逐梦精神)、科技创新(AI造梦、脑机接口)及青年实践(乡村振兴、碳中和行动)。
二、自主命题省市卷
北京卷
微写作(三选一):
为“古人的修身观”讲座写宣传语;
设计教师节奖项并说明理由;
以“轻”为题创作小诗或抒情文。
大作文(二选一):
议论文《由“第二次呼吸”说开去》:以运动员突破“极点”为喻,探讨人生/社会低谷中的韧性(如华为技术突围、张桂梅坚守教育);
记叙文《当数字闪耀时》:聚焦数字场景(冬奥倒计时、车站时刻表)中的情感与人文反思(如数字鸿沟、算法偏见)。
上海卷
题目:围绕“专”(专业文章)、“转”(转发文章)、“传”(传世文章)的关系,探讨“由专到传必经过转吗?”
内核:批判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链,要求辩证分析经典生成逻辑。可结合《论语》的跨媒介传承、碎片化转发弊端(标题党现象),或戴建业诗词普及案例。
天津卷
题目:以车轮“辐条向心辏集”为喻,联系自身体验写作。
内核:隐喻集体主义精神,需关联历史凝聚力(长征精神、抗疫联防)、个体价值(北斗团队协作)及全球视野(“一带一路”共商共建)。
浙江卷(新课标I卷省份)
题目:围绕“浙江精神与浙江人”,结合地域文化基因(如王阳明心学、浙商拼搏)写作,强调本土文化认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