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。”唐太宗此言,穿越千年时空,依然振聋发聩。历史非尘封之旧卷,实为民族智慧之宝库,文明前行之罗盘。真正的以史为鉴,非简单类比或机械照搬,而是在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的基础上,汲取经验、铭记教训、把握规律,从而更清醒地面对现在、更自信地迈向未来。
欲以史为鉴,首在明辨历史规律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,既有一统天下的秦汉气象、包容开放的盛唐雄风,亦有偏安一隅的南宋困局、闭关锁国的晚清悲歌。朝代之兴替,文明之盛衰,背后自有其规律可循:得民心者得天下,重民生则国运昌;开放包容则文明焕彩,封闭自守则渐趋落后;改革创新则生机勃勃,因循守旧则积弊丛生。秦以法家强兵而一统,却因严刑峻法失民心而速亡;隋凭制度创新开科举、修运河,终因滥用民力而二世而灭。这些盛衰轨迹,如明镜高悬,警示后人须尊重规律、顺应大势。
进而论之,以史为鉴贵在理性审视。历史非单一线性的叙事,而是充满复杂性与多面性的综合体。我们既需看到文景之治、贞观之治中轻徭薄赋、休养生息的治国智慧,也需记取历代农民起义背后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民心警示;既要赞叹张骞通西域、郑和下西洋的开放气度,也需反思明清海禁带来的落后苦果。唯有全面、辩证地看待历史,避免以偏概全或简单否定,方能真正汲取其中养分。鲁迅先生言:“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……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”这种基于历史真实的理性自信,正是以史为鉴应有的态度。
尤为重要的是,以史为鉴旨在开创未来。鉴往知来,最终目的在于照亮前行的道路。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,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。我们从历史中领悟“治国常富,而乱国常贫”的发展真谛,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;从百年屈辱中深知“落后就要挨打”,故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,增强综合国力;从古代天下观与近代外交得失中,提炼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智慧,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。这种基于历史纵深感的战略定力与前瞻眼光,正是以史为鉴时代价值的生动体现。
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当以历史为必修课,培养历史思维、掌握历史方法。既要走进历史深处,感受先人的智慧与勇气;又要站在时代高处,洞察历史大势与未来方向。让我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,在文明的传承中开拓创新,以青春之我,创建青春之国家、青春之民族,使中华民族的巍巍巨轮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,驶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。